“饶东古镇”沙溪,有一个一直令人津津乐道的称谓——名相故里。这里的名相指的是娄师德(630年—699年),字宗仁,郑州原武(今河南原武西)人,是唐朝宰相、名将,唐高宗、武则天两代大臣。
唐朝初期,娄氏第十四世裔孙曜公从郑州原武来信州任上饶尉,善政爱民,很受百姓爱戴,因而在州内北街筑屋居住;其子璜公,因喜游于郊外山水,就择址于州东四十里之地砍石居住,这就是现在的信州区沙溪镇毛阍自然村。
娄师德作为璜公长子便在此出生,开始了自己辉煌的一生。此后,璜公这一脉居住于此,子孙繁衍昌盛,毛阍也成为包括贞公师德在内的优秀娄氏子弟潜心学问、心系庙堂的出发点,也正是这一方好山水养育了千百年来的娄氏青年才俊,才会出现“子孙二代七进士,合家仕宦二十三”的辉煌景象,被人们广为传颂。
历史上,娄师德的忍让非常出名。其弟师道被任命为代州刺史。临行,娄师德对他说:“我的才能不算高,做到宰相。现在你呢,又去做很高的地方官。有点过分了,人家会嫉妒我们,应该怎样才能保全性命呢?”他的弟弟跪下说:“从今以后,即使有人把口水吐到我脸上,我也不敢还嘴,把口水擦去就是了。我以此来自勉,绝不让你不放心。”娄师德说:“这恰恰是我最担心的。唉,人家拿口水唾你,是人家对你发怒了。如果你把口水擦了,说明你不满。不满而擦掉,使人家就更加发怒。应该是让唾沫不擦自干。”这也是成语“唾面自干”的来源。
娄师德为官清廉,在朝数十年来未收取一文钱。虽官至纳言(即宰相),但仍生活清贫,严格遵守朝廷法度,爱民如子。任兵部尚书时,他曾巡视并州。入境后,近处的县员都来迎接并且随行。中午到了驿站,与大家共进午餐。娄师德见自己吃的是精细的白米饭,而别人吃的却是粗糙的黑米饭,便把驿长叫来,责备说:“汝何为两种待客?”在娄师德的要求下换了黑米饭和大家一起吃。
在娄师德的生命中,抵御外族入侵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他也成为历史上一众“上马治军,下马安民”的杰出人臣之一。虽然娄师德是进士出身,但他先后参与西北边防、安西之战、抗蕃之战,立下了赫赫战功。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,西北地区边防之所以比较稳定,娄师德功不可没。唐代文豪杜牧曾经这样描述娄师德:“率士屯田,积谷八百万石,二十四年西征,兵不乏食。”在边关二十四年,娄师德囤积谷物八百万石,军队从此不缺粮。吐蕃进攻时,娄师德率军与之激战,八战八捷。唐高宗赞其“有文武材”。
娄师德严于律己,对待百姓视同父母,其大度忍让、忠君报国成了娄氏家族传承的家风,也成了后世娄氏子孙默认的家规,影响着一代一代娄氏子弟,为他们树立了楷模。在后世的娄氏子孙中,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人才。娄谅、娄素珍等就是他们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娄谅,著名理学家,字克贞,别号一斋,信州青岩人,是娄氏第三十九世裔孙,娄师德第二十四代孙。谅公自幼受母亲杨氏理学影响,笃志勤学。明孝宗年间,王阳明省亲途经毛阍,拜谒娄谅,并从之问学。
娄素珍,信州青岩人,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五世孙宁王朱宸濠的嫡配妻子,娄谅之孙女。出身理学名门,知书达理,为人贤明,能诗会画。娄妃知大局明事理,其夫宁王反叛时,娄妃一面让其妹妹给任礼部尚书的妹夫报信知晓朝廷,另一面却周身锦绳内结投江自尽,如此忠孝贞烈,大抵是娄氏家族践行忠君爱国的家风所致。
沿着青岩毛阍自然村的古驿道,从侯相楼走到娄氏祠堂,一步步都承载着历史的积淀。回味当年“文官下轿,武官下马”的峥嵘岁月,娄氏子孙的家国情怀都镌刻在这青砖灰瓦的深深烙印中。(记者 蔡文逸 整理)
请输入验证码